明醫科技 2022-11-15 216
編者按:你們知道嗎?做一次常規DR胸片輻射量約0.1個毫西弗(mSv,射線劑量單位),常規CT輻射量大約3-5 mSv,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輻射量大約為1 mSv(即肺癌早期篩查的唯一手段),做一次PET-CT檢查全身大約只有20 mSv。一次照射100mSv對人不造成傷害;100-500 mSv雖然可能有傷害,但患者無癥狀;做一次放療大約2000 mSv,患者有反應但停止治療可以恢復。
生而為人,我們要對自己的身體能力有信心,才能夠團結醫生、護士一起抵御病魔。檢查并不可怕,肺癌也已經尋獲許多治療方法。為了愛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的人,大家一起好好面對它,學習它。好嗎?
1 如何診斷肺癌?
就腫瘤的檢測而言,胸部X線攝影是最方便、最便宜且傷害性小的檢查,可以用來篩檢患者是否有肺部的病灶,并追蹤肺癌治療的效果。但X線攝影的敏感度很差,小于1cm或靠近心臟、大血管的病變通常無法辨識。
CT攝影是偵測肺部腫瘤較好的方法。CT檢查可以檢測到小于0.5cm的腫瘤,在判斷時不會受到周圍器官的影響。CT檢查同時可以檢測腫瘤是否侵犯胸壁、橫膈膜或縱隔腔,或是否出現胸腔積液現象。低劑量CT檢查時,不需靜脈注射顯影劑,安全性高,且不會有過敏現象。
胸部X線及CT檢查只能檢測是否有肺部腫瘤、腫瘤位置和侵犯程度,但不易分辨腫瘤的特性。
形成肺部腫瘤的原因有許多,包括肺癌、其他癌癥肺部轉移或感染性腫塊等。肺癌本身也包含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這些疾病的治療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確定腫瘤的性質非常重要,而要確定診斷,必須取一些組織或細胞(常稱取樣或活檢)進行實驗室檢查,此即俗稱的切片檢查。
切片檢查的方式,包括支氣管鏡取樣切片、CT或超聲波引導下行穿刺取樣切片以及手術切除取樣切片等。
2 肺癌分期時應接受的檢查
當肺癌的診斷及細胞形態確定后,也應該針對腫瘤、淋巴結侵犯的情況及可能發生遠處轉移的器官進行檢查,以確定肺癌的分期。
就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而言,胸部CT檢查是評估腫瘤及淋巴結侵犯情況的基本檢查。臨床上,利用CT判斷是否有淋巴結轉移,是以淋巴結的大小為基準。超過1cm的淋巴結視為肺癌轉移,小于1cm則當作沒有轉移。
另外,由于肺癌常轉移的遠處器官為肝臟、腦部、骨骼以及腎上腺,因此,醫生通常會安排腹部超聲波或CT檢查來檢測肝臟及腎上腺轉移,安排腦部CT或MRI來檢測腦部轉移,安排骨骼掃描來檢測骨骼轉移,也可以安排全身PET-CT或MRI檢查是否遠處轉移。
由前面的介紹可知,假如沒有遠處器官轉移時,則縱隔腔淋巴結是否轉移對于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式影響很大。當縱隔腔淋巴結沒有轉移時屬于肺癌第I期或第II期,可以接受手術治療,但若縱隔腔淋巴結發生轉移時則為第III期肺癌,不一定適合手術治療。
由于影響太大,許多醫生認為單靠CT檢查結果的判斷,無法確認是否有淋巴結轉移,必須進行獲取縱隔腔淋巴結切片檢查,才能確定接下來的治療方式,肺癌患者常接受的檢查及其目的見表1。
3 縱隔腔淋巴結的檢查 目前最常用來進行縱隔腔淋巴結切片檢查的方式,包括縱隔腔鏡檢查、胸腔鏡檢查或支氣管內視鏡超聲波檢查等。進行縱隔腔鏡檢查時,必須全身麻醉,在患者前下頸部作一個2cm長的切口,縱隔腔鏡則由此切口進入縱隔腔取出淋巴結,進行病理檢查??v隔腔鏡檢查通常由外科醫生施行,同時馬上可以得知淋巴結檢查的結果。假如沒有淋巴結轉移,醫生可以馬上進行肺癌切除手術。 由頸部切口進行縱隔腔鏡檢查雖然方便,但有時無法拿到較深部的淋巴結,因此也有些醫生利用胸腔鏡手術來進行縱隔腔淋巴結切片檢查。胸腔鏡手術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順便檢查胸膜腔是否受到癌細胞侵犯。 支氣管內視鏡超聲波是借由纖維支氣管鏡內的超聲波評估氣管、支氣管旁淋巴結的大小及特性,也可以借由超聲波指引下切取淋巴結做切片檢查,省去開刀的煩惱。 PEF-CT是最近發展出來的影像學檢查。它利用癌細胞對葡萄糖代謝率比正常細胞高的原理,將含有放射性元素的葡萄糖注射液注入患者靜脈內,此時,若患者體內有惡性腫瘤,放射性元素就會堆積在腫瘤細胞內而被檢測出來。 最近的醫學報道也顯示PET-CT判斷肺部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正確率高達80%以上,若同時配合胸部CT檢查,也可以區分縱隔腔淋巴結是否有癌細胞轉移,因此可以作為診斷及分期肺癌的利器,唯一的缺點是檢查費用昂貴。 至于小細胞肺癌由于很早就會產生遠處器官轉移,因此,即使影像學檢查看起來像局限期,也必須接受全身性治療,而肺癌分期的目的就在于決定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胸部放射治療。根據統計,胸部放射線治療可以改善局限期患者的預后。小細胞肺癌的分期檢查項目和非小細胞肺癌類似,但小細胞肺癌也常轉移到骨髓,因此有時必須加上骨髓穿刺檢查。 本文主編:陳晉興
版權所有 © 2022 廣州明醫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 www.ezinedna.com | 粵ICP備19011135號